【园丁之歌】转业军人情定三尺讲台:带学生和做科研两不落 ——记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硬件教研室主任阳俊

作者:学生记者 胡伟伟 戴越 肖银 时间:2020-08-13 点击数:

 

阳俊在指导学生。    林俊任/

   对许多学生而言,湖南城市学院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研究所颇具神秘感——进门处一块5平方米左右的绿色平台上,立着一台蓝白相间的智能人形机器人,迎面是两排排列成L”形的电脑,一旁摆放着3D打印机等数台专业设备——走进去,总能给人一种强大的距离感。

   而这个研究智能制造的小天地就是阳俊日常工作的地方。

   阳俊2005年毕业于空军工程大学,在部队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2007年,凭借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他毅然放弃了做公务员的机会,从部队转业来我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硬件教研室主任,长期担任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任务。这十几年来,他不仅适应了从军人到教师的转变,而且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带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和成功的科研项目。

他说:“前十几年是为国家而奋斗,后几十年我想在高校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人才,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作贡献!”

   阳俊最大的梦想是他带的学生将来能非常有出息。他嘴里不常听见“教学生”一词,更多的是“带学生”,“我以前带兵,现在带学生嘛。”

   回想起第一次带学生,阳俊颇有感慨。最初他还有些不适应,因为带兵和带学生的方式截然不同,“带兵有固定章程,但是带学生讲究因材施教,不能按固定的模式去培养学生。”所以在学校,阳俊不可能像带兵一样强制要求学生去服从命令,而是要耐心地去引导学生,告诉他们如何做,为何要那样做。

   “作为一个老师,带学生是最基本的素质,要先做到这一点才能谈其他的东西。”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阳俊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去反思、摸索,而没有去碰他最爱的科研。终于,他掌握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管理体系。

   十几年的军旅生涯给阳俊带来的影响是无法磨灭的,所以在他的教学管理体系中,总能看到军队的影子。他学着部队里老兵带新兵的模式,在学生中发现人才,培养精兵强将,组建教学梯队。

“由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保证一个团队里高、中、低三个层次混合搭配,遇到不懂的地方既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学长,然后开始跟班作业,在实践中学习。”阳俊解释道。

   他还定期组织嵌入式方向的在校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大四学生主要介绍实际工作岗位情况及体会,并对自己的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展示;大三项目组同学主要介绍其正在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大二学生汇报正在培训项目的内容;大一学生则进行旁听——“从而形成一个‘传帮带’的梯队效应,带动整个专业的蓬勃发展。”

   此外,在对学生的要求上,阳俊始终秉承着部队“优良、严谨、扎实”的作风,无论是上课还是做项目,他总是格外严厉,发现学生的错误总会及时、严厉地提出批评并指正。

   阳俊对学生很上心,为了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企业要求相配合,从而让学生尽可能地实现无缝就业,他经常跑到其他城市和一些企业的项目经理进行面谈,希望能进行校企合作,一方提供技术,另一方提供市场,让学生在校就能体会到提前就业的感觉,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铺就基石。

对于自己“二次就业”选择来教书这个决定,阳俊从未后悔。高等院校充分的学术、科研资源,正好给他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让他可一展身手。

   在做科研项目时,阳俊特别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他认为创新项目组的指导老师不仅要传授技术,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学会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时候我会让学生去看《军工记忆》,让他们学习老前辈们艰苦卓绝的精神,学习他们是如何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创造传奇的。”阳俊说。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阳俊还利用暑期时间对参加创新项目的同学进行培训。他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要完成一个项目没有什么特殊的技巧,靠的就是勤奋。”而这段时间恰是最艰苦、最考验耐心合勤奋的。

   团队里有两名同学整个假期都没有回去。七八月的校园酷热难耐,他们整天呆在实验室里做实验,阳俊自然也在一旁指导。实验室器材贵重,即使蚊子多,他们也不能点蚊香,只能往身上多擦些花露水避蚊。碰到难题时,只能挑灯夜战,有时熬得太晚了,学生们直接在实验室打地铺休息,阳俊还得拖着疲惫的身躯开车回家,“一整天连孩子面都见不到,虽然晚上回去孩子也睡着了,但起码能看看他。”阳俊说。

正是靠着这份勤奋,在校11年来,阳俊主持校级科研课题1项,厅级科研课题1项,受湖南晗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委托开发PJ系统、智能送货小车等各项横向科研项目也在同步进行中。他还指导学生参与多项创新项目,在省“挑战杯”、计算机课外科技大赛和“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大赛”等多项赛事中取得不错的成绩。

“刚刚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就意识到了其中的难度。”回忆经手的众多科研项目,喷胶系统的制作一直令阳俊印象最为深刻。

   在智能制造领域形成之前,皮革以及鞋面制造的喷胶工序是由人工完成的,存在工作效率低,次品率高等缺陷。怎么样才能借助机器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次品率呢?这成了阳俊团队直面的难题。

那段项目研发的日子,阳俊回想起来仍感到“很苦”,“经常加班到凌晨一两点,平均每天在校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苦心人天不负,反复试验与论证后,阳俊带领团队一路披荆斩棘,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完美的解决方式:利用机器视觉的精准识别,对任意形状的皮革进行边缘轮廓的识别,配合运动控制模块,对其进行喷胶、裁剪,实现了厂家生产的智能化,从而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除了工作效率的提速不可同日而语外,这款产品在价格上也优势显著。此前,德国同等功能的产品大概需要三、四十万人民币,而阳俊带领团队制作的产品大大降低了产品的造价,价格仅需五、六万人民币。20183月,阳俊带着这套喷胶系统参加了东盟博览会,与很多国家签订了订单,东盟市场迅速被打开。

   即使平日十分低调,这个项目的成功也让阳俊津津乐道起来:“我们现在有能力出口制造装备了!大家都看到了,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研发人员掌握了制造装备研发的核心技术。之后,中国再也不局限于出口低附加值的产品。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国不仅可以挣低技术产品的钱,也可以去挣生产机器的钱!”谈起这些,这位有着铁血军魂、热爱教学科研的一线教师热血沸腾,自豪不已。

   如今,阳俊已进行信息技术领域研究十多年。虽然生活被科学研究、教学育人、教学管理、学科竞赛等工作填得满满当当的,但他依然在为钟爱的各种科研项目奔忙着,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我就是要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创新中去!”阳俊笑着说。

地址:湖南省益阳市银城南路湖南城市学院办公楼323室

湖南城市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Hunan City University   联系电话: 0737-6111036